(3)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其次,这部宪法没有规定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相互制衡。中央人民政府在人员组成上,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人也痛定思痛,吸取文革的教训,从反面认识到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与西方不同,宪法观念不是我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所固有,宪法观念在我国开始传播也只是清朝末年的事情。在中国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他还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这个事实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南宁会议、八大二次会议、北戴河会议的决定,大家去办就是法。摘要: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伴随着民主政治诉求、市场经济转型、政府改革、执政党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强国的战略而一同向前推进的。
在治国的基本方略上,放弃人治,选择法治。法治政府是政府体制改革与法治交汇后的产物,解决了政府的权限及权力行使的程序和边界问题,是将大政府转变为小政府的必经通道。以民主、政党、政府为内容的政治关系是政治领域的重要关系,以市场体制和经济行为为内容的经济关系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关系,以劳动和社会保障为内容而形成的民生关系是社会领域内的重要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必须被纳入法治轨道,并辅以法治文化为支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仅涉及法律自身领域,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领域,涉及法律与政治、法律与经济、法律与政府、法律与执政党、法律与社会、法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建构,这种建构也是这些要素之间的交汇和互动。
同样,法治文化的主题的形成也是如此。民生法治是社会体制改革与法治交汇后的产物,解决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治化问题。
这六大主题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着力点。这些流行话语在为人们展现多面性法治的同时,也指出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诸多具体目标。历经五年探索,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执政被视为改革和完善执政党领导方式的新路径。法治因被同时视为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而与民生问题迅速开始交汇。
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却在不断地呼唤法治的出场。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2. 经济与法治的交汇: 法治经济主题的形成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出台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社会保险法等一批重要的民生法律。
在这一时期,民主与法治有了初步的碰撞。但是,执政与法治如何加深结合又成为摆在中共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六大法治主题的形成都经历了实践探索,是在漫长的实践探索中被认识和确证的。依法执政是执政党制度改革与法治交汇后的产物,不仅为执政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更是在执政党内部确立了法律至上的执政理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意识到这种历史逻辑,主张中国必须要和其他现代化国家一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成为理论界的共识,人们开始关注市场经济与法治之间的内在联系,视法治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法治中国必然是以控权和法律至上为特征的,法治政府和依法执政显然都是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随着治国基本方略的转变,民主在与法制结合的基础之上又开始与法治相结合,不仅法学界开始提出和使用民主法治的概念,中共作为执政党也提出并开始使用民主法治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不例外,尽管当代中国的法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9],但是,积聚法治生成的基本条件必不可少,六大法治主题正是在人们寻求法治生成的条件或基础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政府与法治交汇的初期。
这些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性着力点。这些恰好构成当代中国六大法治建设主题。
认真地对待并加快市场经济立法成为20 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和法律发展的共同课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就是法治经济的中国。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民生问题视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提出,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36。2. 六大法治主题的形成不仅展现了法治的多面性,更揭示了当代中国法治的生成和运行条件法治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法治中国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六大法治主题的形成展现了法治中国的多面性,给人们展现了法治中国的样态。
2011 年 3月,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在公民中开 展 法 制 宣 传 教 育 的 第 六 个 五 年 规 划》( 2011—2015 年) ,同年 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该规划。在文化发展上,反思传统文化,突出法治文化。自此,依法执政成为改革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因此,依法治国是个整体,必须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诸领域全面落实。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由此也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建设法治中国,在政治上就是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走出政治高于法律的困境,用民主引领法治,用法治保障民主,走民主法治之路。
但是,更要强调的是,六大法治主题的形成不仅展现了法治中国的多面性,更揭示了当代中国法治生成和运行的条件。跳出‘周期律,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
2. 当代中国六大法治主题形成的实践逻辑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张用民主新路来跳出历史周期律,但是,此后三十年的民主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民主新路因缺乏法治的保障最终行不通,相反,民主法治之路才是实践证明了的真正行得通的新路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张,而依法执政作为执政的基本途径则被再次强调。
在政府治理上,不断实行政府制度改革,增强现代政府理念。法治因被同时视为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而与民生问题迅速开始交汇。这些恰好构成当代中国六大法治建设主题。在这种双重反思中,法制文化得以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当时社会主流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民生法治也受到两院的重视。在社会建设上,重视民生、社会保障和分配正义。
法治中国必须注重社会自治和社会保障、关注民生,而民生法治主题的形成表明了民生问题对法治中国的重要性。三是主张中共作为执政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从 2007年开始,民生法治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 当代中国六大法治主题形成的实践逻辑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张用民主新路来跳出历史周期律,但是,此后三十年的民主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民主新路因缺乏法治的保障最终行不通,相反,民主法治之路才是实践证明了的真正行得通的新路。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盖世之才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